专家回应乙类乙管为何没放到夏天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23年1月8日起,中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专家回应乙类乙管为何没放到夏天,供大家阅读参考。
“乙类乙管”正式实施
1月8日起,我国对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实施“乙类乙管”。当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办新闻发布会,围绕“乙类乙管”实施后的变化以及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以下简称“第十版防控方案”),介绍有关情况。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要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实施方案,强化疫苗接种,加强药物和医疗资源储备,做好分级分类诊疗,强化疫情监测,加强重点机构、重点场所防护,制定相关预案,强化培训指导,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确保平稳有序实现转段。”
新冠病毒实施“乙类乙管”后,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
“为满足群众检测的需求,各地要对不同群体分类采取抗原和核酸检测的策略,科学合理地做好检测各项准备工作。”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常昭瑞说,一方面,社区要保留足够的便民检测点,保证居民“愿检尽检”的需求。各地要基于人口基数、疫情发展形势和居民检测意愿等因素,合理设置社区检测点,满足居民检测需求。另一方面,倡导有新冠病毒感染相关症状的群众自行开展抗原检测,零售药店以及药品网络销售电商等要供应充足的抗原检测试剂,保障可及性。
“预防传染病,接种疫苗还是最有效的措施,也是优先选择的一项措施。”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说,第十版防控方案对预防接种提出了明确规定。
王华庆指出,对于3岁以上的适龄无接种禁忌人群,还是鼓励接种疫苗。对于符合条件的18岁及以上的人群,要完成1剂次的加强免疫。但要强调的是,不管是选择序贯免疫还是选择同源免疫,不能同时进行,只能选择一项。此外,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都是感染之后容易引发重症的人群,建议进行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王华庆提醒,如果通过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确认感染了新冠病毒,近期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但他强调:“多项研究显示,单靠感染新冠病毒产生的免疫力,弱于感染病毒加接种疫苗所产生的免疫力,所以后续有些人还是需要接种疫苗。”
对于这类感染人群的疫苗接种,王华庆建议接种时间和感染时间间隔不少于6个月。他就此解释:“监测和研究显示,6个月之内感染的占比还是非常低的。”
“当然,有一些情况也会发生变化。”王华庆说,后续会根据疫苗研发的进展和临床试验的结果,进一步完善免疫策略。
乙类乙管为何没放到夏天?梁万年回应
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疫情到2022年年底的时候,有几个方面变化我们感觉是可以进一步实行优化调整的时机了。
第一是病原体的致病力,确实是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下降;第二,我们整个中国人的主动免疫水平在明显提升,像疫苗的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对一些高危人群的疫苗接种,接种比例达到了一定要求;另外,我们从药物的一些手段、对重症救治的一些资源准备等等……各个方面综合分析来看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是基于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病毒我们是无法把它消灭掉的,尤其是奥密克戎变异株,一个人传二十多人,它的传播力这么快,不感染几乎是不可能的,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做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要做出一个抉择,怎么来有效地平衡我们的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把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好的效率,所以我想这种调整是主动的,不是大家可能有些人认为是因为你防不住了,你是被动的,你是不得不调整的,不是这种情况。
中国防控只有管控和放开?专家回应
谈及“中国的防控政策只有管控和放开两个阶段”这种看法,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近日在受访时表示,“乙类乙管”绝不是放任不管。
很多公众和网友反映,感觉中国的防控政策只有管控和放开两个阶段,而不是一直科学精准地去管理调控。对于这种说法,梁万年说,中国的疫情防控是依法科学的,按照对疾病等相关的认识在逐渐调整优化和完善。从2020年疫情开始至今,中国经历了几个阶段。2020年1月至4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发传染性疾病,中国当时采取的最重要的策略是应急围堵,而且是一种超常规的应急围堵阶段。2020年5月以后,中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
梁万年表示,这两个阶段,中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没变,但是防控策略发生了变化。现在中国要实行“乙类乙管”,又形成了一个大的战略性变化。“过去我们划疫区大小的时候,一开始是以省为单位,后来以地市为单位,然后以县为单位,最终精确到以街道、居委会甚至门洞、班级为单位,这些都是在变化的。”
这位专家指出,中国动态调整疫情防控策略,是依据科学、考虑平衡,在众多因素中找出一个“相对优的权衡的解”,这是一个基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