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球10大财经事件
2022年很快就要过去了,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发生了大大小小的事件,那么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2022全球10大财经事件,我们一起看看吧!
美股大跌
2022年,美股经历了自2009年来最大回撤。截至12月19日,标普500指数回撤19.90%,不仅结束了此前三年连涨,而且下跌幅度超过2011年、2016年和2019年的回撤幅度,仅次于金融危机爆发时的2009年。
二级市场的萎靡 ,流动性的快速枯竭,还影响了包括了VC、PE等机构及今年西方市场整体的新股发行。
美联储激进加息
新冠疫情后激进的宽松货币政策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美联储开始了40年以来最为激进的加息措施。
今年以来,美联储采取了7次加息行动,幅度最大时美联储连续四次加息75个基点。目前,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升至4.25%-4.50%,为2007年以来最高水平。
美联储的激进转向也带动了除中国、日本外的一系列中央银行集体加息。随着这轮货币紧缩周期进入下半场,央行们现在需要在控制通胀和抑制衰退之间做好平衡。
科技股大跌
全球流动性的急拐弯,对利率敏感的科技股构成了致命打击。
由于科技股多为成长股,市场非常看重公司未来收益的成长性,利率的抬升会让公司的估值大打折扣。
随着发达国家居家政策退出,网飞等居家概念股首先大跌;而META又因为元宇宙开支过大,短期不被市场看好;亚马逊因经济衰退预期也开始加速下跌,三大科技龙头股年内跌幅均已腰斩。
虚拟资产重挫
全球第三大稳定币 Luna价格归零,第三大交易所FTC崩盘,创始人被捕,风雨飘摇的币圈迎来重重打击。
在所谓的区块链的新科技但缺乏有效监管的背景下,虚拟资产在市场下行周期暴露出一系列传统金融体系相类似的风险。
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资产,本意是用来抵御法币超发所带来的通胀风险,但现实中的波动体现出与股票等风险资产类似。
比特币目前的价格不到17000美元,不及2021年最高价68928美元的四分之一。
俄乌冲突
俄乌冲突的意外爆发引发了全球商品价格的急剧波动,成为影响全球商品和经济的一大重要变量。
受影响最明显的布油价格,今年3月一路站上139美元,创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目前又回落至80美元下方。部分金属及粮食价格也受到短期供应冲击影响。
叠加全球绿色转型,全球能源供应冲击让能源股表现格外强势,股神巴菲特耗资超百亿,多次加仓西方石油。
欧洲衰退风险上升
受到俄乌冲突、能源供给及欧洲央行加息的三重冲击,欧元区经济衰退风险加剧。
自今年7月以来,欧洲央行三次议息会议已累计加息200个基点,创下有史以来最快纪录,给复苏基础不稳的欧洲市场,带来了更大的收缩压力。
据国际金融协会2023年宏观经济展望,明年将由欧洲主导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因为该地区受战争冲突影响最大,消费者和商业信心大幅下降,预计明年欧元区经济将收缩2%。
欧洲股市并没有想象的糟糕,欧洲MSCI指数年内跌幅略低于亚洲及美洲市场,但也发生了不少风险事件,如英国的养老金危机。
港股历史性反弹
受联储加息、资金外流及监管加码、中概股审计等因素影响,港股今年一度表现全球市场垫底。
不过,随着预期扭转及新冠防控政策的调整,港股出现了一轮历史性的反弹。
恒生指数自10月底部最高反弹35%,一度逼近20000点关口,医药、科技、地产等超跌个股反弹领先,不少个股出现了短期股价翻番的奇观。
中概审计合作重大突破
涉及两百家中概股美股市场留存的中美审计监管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今年12月,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表示,确认2022年度可以对中国内地和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完成检查和调查,撤销2021年对相关事务所做出的认定。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16日表示,欢迎美国监管机构基于监管专业考虑重新做出的认定。
同时,中概股也同样出现了一轮历史上最大幅度的反弹。
外资二进二出
今年北向资金出现了两次较大的波动。外资的波动与美元加息、人民币贬值、地缘政治风险、国内经济政策调整等因素有关。
一次是从今年3月9日到6月1日的年内累计净流出;另一次则是从10月24日至11月10日的二度累计净流出。受累于此,截至12月20日,今年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创下自2016年来的新低,累计净流入资金为825亿元人民币,较2021年超4300亿元的净流入的峰值极速缩水。
不过外资流出后不久,资金都迅速出现了转向,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的韧性。
A股获全球资金看多
政策全面出击,地产端金融16条政策发布、防疫20条及新10条政策出炉,中国经济有望2023年复苏等信号出现,外资对中国A股的热情再度快速回暖,2023年投资中国成为某种共识。
从明年全球经济体的增长率来看,中国有望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据国际金融协会2023年宏观经济展望,明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将由欧洲主导,美国明年GDP将同比增长1%,有望拉动经济增长的地区则集中在亚洲,明年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单一驱动力将是中国。